本报北京6月13日电 综合本报和新华社消息: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出产的稻米被查出镉超标,土壤污染已成“公害”。“镉米危机”的出现,再次敲响土壤污染的警钟。
迟早要来的危机
刘湘骥是湖南省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厂老板。自从今年3月厂里的大米被检测出镉超标以来,他每晚辗转难眠。“镉是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刘湘骥对新华社记者说,他的米厂从收谷、脱壳、碾米、抛光到包装所有程序都是物理性操作,污染只能来自于生产大米的农田。
像刘湘骥一样深受“镉米危机”之害的人不在少数。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场迟早要来的危机。
化肥也是污染源
童潜明认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十分复杂,除了工业造成的点源污染,农业投入品滥用造成的面源污染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全球每年进入土壤的镉总量为66万公斤左右,其中经施用化肥进入的比例高达55%左右。
出于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许多农民弃用有机肥,大量改用氮肥和磷肥,土壤酸性急速飙升。湖南省耕地土壤PH值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6.5下降到目前的6.0,30年土壤酸化程度相当于自然状态下300年的酸化程度。土壤酸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增加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使其更容易被作物吸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指出,农田地膜也给土壤带来严重污染。残膜最直接的后果是使农作物减产,随着其在土壤里逐年累积,还可能对地下水和土壤结构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需政策资金支持
经历了“镉米危机”之后,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更加凸显。
专家表示,土壤污染并非已不可逆。通过相关农艺手段如增加土壤有机质、施用含硅土壤调理剂、采用生物吸收法等能够钝化、减轻甚至修复大多数重金属超标土壤。但土壤污染的治理与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治理土壤污染的技术和人才,更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和社会进一步关注。
地质学家指出,必须持续加大对污染行为监管和惩治力度。对已被污染土地,要搞清污染源并加以切断。国土、地质、环境、水利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为大地“排毒”。
其中,水污染作为土壤镉超标的一大因素,有效合理的处理污水等问题,有利于缓解土壤污染,新型环保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污水处理产品便成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天骄生物科技专注于生物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其生产的污水生物处理剂,专业处理污水,有效降低污水中的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大度降低污水的异味和恶臭。天骄生物科技专注环保领域,为环保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